首页

    职教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动态 -> 正文

    【专家观点】AI时代的教育使命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25-09-25 访问量:

    ■教育关系是人与人、生命与生命相互对话、共同经历的时刻,是心灵上的沟通,发生在教育中的许多关键时刻,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共同的沉默、一次对痛苦的倾听,都是关系性的、不可被编程的

    ■学习的意义在于与当下世界的真实互动,是一个人作为社会存在与伦理存在的逐步展开过程

    在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技术深度介入生活的时代。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构任务。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水平已经表明,它可以分析学生数据,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需求诊断;可以帮助教师批改作业,甚至替代教师上课;也可以替代传统的书本、教室等,让知识的获取突破时空限制。正因如此,人工智能可能成为解决教育资源不均、提升学生成绩、减轻教师负担的关键工具。然而,我们在为这种“效率奇迹”欢呼的同时,一个更为深刻、隐蔽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当人工智能替代了我们的学习、思考和劳动过程,生命成长的意义将源于何处?

    1 AI引发的意义危机:人工智能挑战下我们为何而学

    从人的本质看,人类是一种追寻意义的存在。这一命题源于许多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恩格斯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因为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展现出人的生命尊严和存在的根本意义。在追寻意义过程中,劳动和学习从来不只是工具性的手段,而是通往意义之路的重要形式。我们在劳动中体验成就感,在学习中体验成长感,这些体验并不仅仅源于所产生的结果,还源于在劳动或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和超越自我而带来的自我建构和个人生命价值的确认。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技能或知识,更是个体与世界、与他者、与自身发生深度对话的实践。换言之,这种实践正是在面对挑战、失败与反思中才得以展开。然而,如果人工智能替学生写作文、解数学题,甚至参与对话和表达,那些原本属于学生“生命价值修炼”的实践,将逐渐消解为从人工智能“点击式获取”信息的行为。在此情况下,人工智能会使得学习和劳动变得“轻而易举”而且“高效”,原本需要投入时间、情感和身体的实践活动被大量外包给各类智能体。不难想象,学习也就可能因此而失去了原初意义生成的场域,学生也不再从学习中感受自身的成长,也就难以产生意义联结。

    2 意义感的守护:教育的永恒使命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意义感的缺失构成了我们所面临的最深层危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我们重新反思教育的目的。

    孔子的“仁学”思想为教育赋予了道德和人文使命。在他看来,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唤醒人内在的“仁”性,指导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完成自我实现和伦理担当。克己复礼以为仁,其意义的形成并非源自抽象构想,而是产生于日常生活中对礼节规范的践行。这种对自我的约束和对社会秩序的尊重,为我们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人的“行动意义”提供了行动方向。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具有内在的道德潜能,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在他看来,教育不是输入知识,而是唤醒潜在的良知,使人不断超越自我、趋近理想人格。他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表达的是一种对人的无限道德可能性的信任。庄子则关注个体的精神自由和生命境界的提升。他主张乘物以游心,强调人在宇宙中的自在之道。对他而言,意义并非来自外部成就,而是源于个体与天地万物的共鸣。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认为人人心中自有是非之辨,教育的职责就是引导个体在现实中“行其良知”,实现内在道德理想与现实行为的统一。从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庄子的“逍遥”到王阳明的“良知”,中国哲学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人如何成为更好的人。这本质上是一种“意义哲学”,即人生不是为了服从外在规范,而是为了实现生命在道德的、精神的、关系性上的圆满。

    学习的意义在于与当下世界的真实互动,是一个人作为社会存在与伦理存在的逐步展开过程。这种展开不是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的,因为它包含了不确定性、挣扎性、伦理性和关系性。在人工智能主导的环境中,教育培养人的“主体化”尤为重要。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做什么,更是唤起学生思考为何值得去做。

    3 未来教育的转向:以意义为中心的教育设计

    如果说人工智能教育的技术路径是“效率导向”的,那么未来教育更应转向“意义导向”,完成如下三重任务。

    第一,保留真实挑战。正是面对未知、解决问题、经历失败的过程,人的坚韧性格和批判意识才得以被塑造。为此,学习中的“难”和“慢”不应被彻底抹去,未来教育需要设计一些不可被人工智能完成的任务,如多元观点下的伦理讨论、历史事件的立场辨析以及生活经验的描写等。

    第二,强化人与人的关系。教育关系是人与人、生命与生命相互对话、共同经历的时刻,是心灵上的沟通,发生在教育中的许多关键时刻,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共同的沉默、一次对痛苦的倾听,都是关系性的、不可被编程的。人工智能无法建立这些真正的教育关系。这要求未来教育要重视师生关系、同伴学习和跨代际对话,以强化人与人的关系。

    第三,重建“学习为何而学”的意义空间。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之外,在高效的人工智能叙事之外,未来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何为好的学习、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追求、教育能否赋予生命以意义等。

    (作者:卜玉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

    地址:石家庄市鹿泉区卧龙路99号
    电话:0311-82280596(卧龙院办) 82286661(卧龙招办) 82286662(卧龙招办)
    地址:石家庄市新华区学府路236号
    电话:0311-82289585(学府办公室) 85201001(学府招办)
    传真:0311-82280615

    新媒体平台

    扫码关注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新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快手

    视频号

    今日头条

    校园VR

    更多>>

    Copyright 202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2145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