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产教融合 专业共建 正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3D打印方向)订单班

作者:佚名时间:2018-10-17点击数:

一、专业培养目标

3D打印技术专业是以工学结合为办学的主导方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培养“一懂两会”(懂冲塑模具设计、会进行冲塑模具制造、会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掌握CAD/CAM/CAE最新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操作技能,成为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和生产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使用规格:学生毕业后主要到机械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行业、航空制造、医学、农业、轻工行业从事3D建模、3D测量、3D打印制造、模具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质量检验、售后服务、经营管理等。

专业面向的岗位:机械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行业、航空制造、医学、农业、轻工行业从事3D建模、3D测量、3D打印制造、模具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质量检验、售后服务、经营管理等。

知识结构:掌握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政治等本专业所需的普通课文化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掌握读图和制图的基本知识;掌握电工和电子学在本专业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CAD/CAM/CAE最新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操作技能,成为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和生产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能力结构:具有一般电气设备的操作技能;具有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部分同学可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具有借助工具书阅读机械说明书及维修手册等一般专业英文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读图、绘制简单零件图和零件检测的能力,一般电气设备的设计能力与CAD绘图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本专业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职业技能考核或职业资格证书说明

国家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证书;

中级3D建模师证书;

高级3D建模师证书;

高级电工证;

高级制图员证书。

四、主干课程介绍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基础、液压与气动、冷冲模设计与制造、塑料模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工艺、先进制造技术、3D测量、3D制造、模具CAD/CAM/CAE等。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了“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根据本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突破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的基础理论,取得原创性技术成果,超前部署研发下一代技术;攻克增材制造的核心元器件和关键工艺技术,研制相关重点工艺装备;突破激光制造中的关键技术,研发高可靠长寿命激光器核心功能部件、国产先进激光器,研制高端激光制造工艺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示范;到2020年,基本形成我国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的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体系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

本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围绕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的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关键工艺与装备、创新应用与示范部署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2016年本重点专项在2个技术方向已启动12个研究任务的25个项目,2017年本重点专项在2个技术方向已启动20个研究任务的23个项目。2018年,在2个技术方向启动30个研究任务,拟支持30-60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7亿元左右。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凡企业牵头的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1。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除特殊说明外,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申报的项目必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参研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指南中“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2个项目。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1.增材制造

1.1基于增材制造的智能仿生结构设计技术(基础前沿类)

研究内容:探索形状记忆材料增材制造新原理和新工艺,形成与制造工艺匹配的改性技术和可实现热/光/电/磁等激励响应的专用材料;研究形状记忆材料增材制造结构的智能变形行为,揭示从成形材料组织、性能、功能到制品行为的映射规律;发展基于形状记忆材料增材制造的智能仿生结构设计技术,在满足系统轻量化、功能融合等要求下,实现包括精确智能变形在内的功能和效能提升;在生物医疗、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开展功能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形状记忆材料在增材制造工艺中功能参数损失不超过5%,非金属成形结构可调变形量不小于40%,金属结构可调变形量不小于8%;系统体积降低50%以上,在传统机电结构变形标准上,变形效能提升15%以上。

1.2大功率高精度数字式扫描电子枪系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面向金属粉末床增材制造工艺需求,提升电子枪的使用寿命,研发电子加速与束流强度的精确控制技术,提高电源的可靠性和加速电压的稳定性;研究适于选区熔化的电子光学设计及高精度数字式扫描系统,提高束斑质量和扫描精度;研发四枪以上阵列式电子枪系统,扩大电子束精确扫描的范围;研发电子枪运行状态的监控和自诊断、自恢复技术,提高其运行的可靠性。

考核指标:电子枪阵列拼接精度优于200um;单电子枪功率不小于3kW,最小束斑直径优于200μm;扫描范围不小于400mm×400mm,精度优于100μm;电子枪系统连续无故障工作时间大于200小时;在电子束增材制造装备中得到应用验证。

有关说明:由企业牵头申报。

1.3面向增材制造的模型处理以及工艺规划软件系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适用于各种增材制造技术的普适性数字模型处理方法(包括适应多材料、多尺度结构的数字模型);针对数字模型的高效切片算法(包括曲面切片);增材制造典型结构件的高效路径规划算法;工艺仿真优化工具软件;算法和软件工艺验证,形成软件工艺库系统。形成国产增材制造通用软件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普适性的模型处理软件,支持平面切片与随形曲面切片两种模式,可自动生成不少于5种工艺支撑和不少于5种点阵结构;GB级数字模型切片时间不大于30分钟;适用于3种以上主流增材制造技术的高效路径规划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增材制造模型工艺特征不少于5种,GB级数字模型自动工艺路径规划时间不大于1小时;开发不少于3种以上主流增材制造技术(包括金属和非金属)的仿真优化工具软件;在国内自主研发的增材制造装备上应用,匹配不少于5种典型增材制造工艺。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