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教学管理 教研活动 正文

我院美术教研室开展《幼儿教师美术技能》课程分类教学研讨会​

作者:时间:2025-10-16点击数:

10月15日,我院美术教研室开展了《幼儿教师美术技能》课程分类教学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应对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技能训练与幼儿园实践需求衔接不足、教学内容与方法有待优化等问题。核心目标是深入探讨该课程内容的科学分类方法,并研究与之相匹配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更好地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幼儿教师。

尹伊蓉老师首先做主题发言,提出应将幼儿教师所需美术技能系统性地划分为四大模块: 基础造型技能:涵盖素描、色彩、构图等传统美术基础。 手工制作与材料应用技能:侧重纸工、泥工、综合材料改造与创新运用。 幼儿美术教学活动设计技能:重点在于将美术技能转化为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案能力。 儿童美术作品赏析与评价能力:培养理解、解读与鼓励幼儿艺术表达的能力。 此分类框架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讨论,认为它明确了技能习得、教学转化与素养提升的递进关系。

与会教师结合各自教学实践,分享了针对不同技能模块的教学经验: 对于基础造型技能,张老师强调了在训练中融入儿童画特点分析,使技能学习更具针对性。 对于手工与材料应用,郝老师介绍了通过“材料工作坊”形式,鼓励学生探索低结构材料的可能性,激发创意。 针对活动设计技能,多位老师认同采用项目式学习,模拟真实教学场景,提升学生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 对于赏析与评价能力,建议通过建立幼儿作品案例库,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沟通能力。

会议探讨了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体系。强调不仅关注最终作品效果,更需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创意、努力、反思以及将技能应用于模拟教学的表现。建议引入学生作品集、课堂观察记录、模拟教学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会议达成以下共识: 明确课程定位:《幼儿教师美术技能》课程应超越纯技法传授,定位为融合技能、教学法与审美能力的综合性课程。 优化内容结构:依据四大技能模块,系统规划教学内容与进度,加强模块间的有机联系。 创新教学方法:广泛采用工作坊、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多元、过程性的评价机制,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本次研讨会厘清了《幼儿教师美术技能》课程改革的方向,即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教学。下一步将具体落实于课程大纲修订、教学资源建设与师资培训中,以期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美术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