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大一新生深刻理解护理专业内涵,树立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9月21日,护理与健康学院精心策划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学院康复护理技能专家主讲,2025级全体新生认真聆听,在专家的讲解中开启了对护理职业的全新认知。

讲座伊始,专家以自身求学经历为切入点,用生动鲜活的故事拉近与新生的距离。“刚入学时,我也曾因失败而焦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护理行业。”专家坦言,正是靠着“多练一遍、再细一点”的执着,在实验室反复模拟操作上千次,最终攻克技术难关。即便是到了深夜,依旧在实训室练习铺无菌盘、跟随带教老师记录每一个护理细节的经历,让在场新生深刻感受到:工匠精神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藏在每一次精准操作、每一份耐心沟通里。
围绕“护理专业的核心特点”,专家从“技术与人文并重”展开解读。专家指出,护理不仅是“打针输液”的技术活,更是“用专业守护生命尊严”的人文事业。以康复护理为例,除了掌握关节活动度训练、吞咽功能评估等专业技能,更要学会观察患者情绪、倾听家属需求,“有时一句温暖的安慰,比精准的操作更能帮患者建立康复信心”。同时,专家结合临床案例强调,护理专业具有“终身学习”的特性,随着康复技术、智能护理设备的不断更新,只有保持求知热情,才能跟上行业发展步伐。
针对“如何学好护理专业”,专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在理论学习上,要注重 “知识串联”,比如将解剖学与护理学基础结合,理解操作背后的医学原理;在技能训练中,必须做到“规范为先、精益求精”,哪怕是最简单的铺床,也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专家特别提醒新生,要珍惜医院见习机会,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及“学习护理专业的准备”,专家从心态、能力、素养等方面提出要求。心态上,要树立“敬畏生命”的职业信念,做好应对工作压力的心理准备;在能力方面,需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学会与患者、家属、医护团队高效协作;在素养方面,要培养责任心与同理心,“把患者当家人,才能提供有温度的护理服务”。专家鼓励新生,从大一开始制定职业规划,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提升综合素养,朝着“有技术、有温度、有担当”的护理人才目标努力。
讲座最后,现场新生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不仅明确了学习方向,更感受到了护理职业的价值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