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活动 正文

暑期实践—筑梦绿野之青年志愿者的生态之旅与责任担当

作者:时间:2024-07-25点击数: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肩负着服务国家、回馈社会的重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体验省情·服务群众”社会实践活动应运而生。本次活动中,由我校学前与艺术教育专业的10名学生,组成的绿色印记志愿者团队,近日踏上了前往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的征程,开展了一场为期十日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之旅。

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团队成员们进行了充分准备,包括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掌握基本沟通技巧等。第一站,我们领略造林精神;第二站,我们肩负使命,传递爱与关怀;第三站,我们高举尊老敬老之旗帜;第四站,我们扬爱幼之帆。

在活动期间,社会实践小分队与承德市围场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紧密合作,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其中围场县委进行的 “青马工程”学习活动,也是我院“青马工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一项重要活动形式。本次活动的开展也受到了县委宣传部,围场县电视台,县融媒体中心的高度关注,并对本次社会实践进行宣传报道。

探寻塞罕坝传奇——致敬造林先驱陈彦娴

志愿者团队首先采访了几位塞罕坝造林的村民,随后抵达造林者的代表性人物——陈彦娴老人的寓所,深入了解她的生活状况和健康情况。陈彦娴老人是塞罕坝造林壮举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她向团队成员们分享了造林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使大家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造林者的艰苦卓绝和塞罕坝精神的崇高。在老人的引领下,志愿者们追寻着造林者的足迹,体验着绿色文明建设的进程,将绿色梦想的火炬代代相传。在探望陈彦娴老人的过程中,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深切感受到老一辈造林者对绿色生态环境的无私奉献,从而坚定了将绿色文明发展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信念。

温暖故土,爱心相伴——关怀残障老党员  
团队来到了一位身患残疾的老党员家中,聆听他即便身处逆境,依然坚守党员职责,将家庭照料得井井有条的感人故事。此次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老一辈党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精神风貌是我们应该传承的宝贵财富。团队成员为之动容,纷纷表示将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和帮助老人,传承老一辈的坚韧不拔,为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力量。


情系老龄,温馨敬老——探访夕阳红敬老院

团队还深入当地的夕阳红老院,通过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和与工作人员的交流,掌握了敬老院的运营状况、围场老年人的疗养情况以及社会工作的进展。志愿者们积极参与敬老院的服务工作,为老人们带去了关爱和温暖。他们与老人们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故事,分享生活的点滴。在互动中,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了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也更加明白了尊老爱幼、敬老养老的重要性。

传承情感,与童共舞——助力围场县第四幼儿园

团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走进围场县第四幼儿园,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助教活动。志愿者们与孩子们亲密互动,活动中,志愿者们参与了大、中、小班级的日常教学活动,包括科学、语言、健康、社会和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课程,其中特色课程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体验。在实践中,他们深入了解了当地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当地学前教育质量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实践活动中,团队还特别调研了塞罕坝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教育情况及塞罕坝精神的传承。通过与当地居民、教育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深入交流,团队了解到塞罕坝在生态保护、社会服务和教育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调研结果将为制定更有效的乡村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大学生暑期“体验省情”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初心之火,肩负使命之责。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不仅见证了塞罕坝和承德围场的巨变,更在服务中磨炼了自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的动力。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