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明节的脚步临近,为帮助同学们深入领会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同时确保大家在假期及在校期间的安全与健康,我院特制定并发布清明节安全指引,内容涵盖清明节文化知识与各类安全要点。

一、清明节的渊源探寻
来历:节气与文化的交融
清明节处于仲春与暮春的交替之际。据《历书》所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这一时期,气温渐升,为春耕春种创造了绝佳条件,民间便有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流传。它不仅是自然节气的标识,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起源:太平盛世的庆贺与传承
传说大禹治水大功告成后,“清明”一词被人们用来庆祝水患平息、天下太平。彼时,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天朗气清,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候。踏青这一习俗在唐代就已兴起,并在后世代代相传,成为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二、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祭祀扫墓:缅怀先人的庄重仪式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寒食节禁火、祭祀先人的习俗早已有之。唐朝以后,寒食节逐渐淡去,而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传统却延续至今。每到清明,人们前往祖先墓前,清扫墓地,献上祭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敬意。

踏青:拥抱自然的欢乐之旅
清明时节,大自然焕发出勃勃生机。人们在完成扫墓后,往往会举家前往郊外,漫步于青山绿水间,感受春天的气息。大家嬉戏游玩,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归来时还会折下几枝新绿的柳枝,插于门楣或戴在头上,寓意驱邪避灾,增添生活的情趣。

放风筝:放飞希望的民俗活动
放风筝同样是清明节备受青睐的习俗。清明期间,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天空中都能看到形态各异的风筝。到了夜里,人们会在风筝下或牵引线上悬挂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远远望去,如同点点繁星,这些被称为“神灯”的小灯笼,为清明节的夜空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

三、假期安全要点提示
出行交通安全:平安出行第一步
出行时务必选择正规可靠的交通工具,优先搭乘大巴、火车等具备合法运营资质的车辆,坚决抵制乘坐“黑车”。骑行过程中,严格恪守交通规则,杜绝超速、酒驾、疲劳驾驶等危险行为,骑电动车时务必佩戴好安全头盔。考虑到清明时节降雨频繁,道路湿滑,同学们要密切留意天气变化,遇到恶劣天气时,注意防滑防摔,尽量避免在夜间出行。
财产与人身安全:提高警惕保安全
在公共场所,时刻留意个人财物安全,妥善保管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增强防范意识,警惕盗窃和诈骗行为,尤其是花样翻新的电信诈骗手段。外出期间,保持冷静与克制,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一旦遭遇紧急情况,及时与警方取得联系,保障自身人身安全。
祭祀安全:文明祭祀护环境
大力提倡采用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文明环保的祭祀方式,减少明火的使用。避免在山林、草地等容易引发火灾的区域焚烧纸钱、燃放鞭炮,从源头上降低火灾风险。若前往指定的祭祀场所,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与安排,共同维护良好的祭祀秩序。

四、在校安全注意事项
对于留校的同学,需严格遵守宿舍管理规定。不私自使用违规电器,不随意私拉乱接电线,从细节处防范火灾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离开宿舍时,仔细检查并关好门窗,妥善存放个人贵重物品。注重宿舍环境卫生,定期进行通风换气,营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同时,严格遵守校园作息时间,如有外出需求,及时向宿管老师报备,以便掌握个人行踪。
五、饮食安全温馨提醒
无论是外出就餐还是在学校食堂用餐,都要选择卫生条件良好、资质正规的餐饮场所。关注食品的保质期,坚决不食用变质、过期的食物。购买食品时,仔细查看产品标识,不购买和食用“三无”食品。清明期间,受天气变化等因素影响,肠胃相对脆弱敏感,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呵护肠胃健康。

此次清明节安全指引的发布,充分彰显了我院对同学们的关怀与重视,期望同学们既能领略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又能将安全意识牢记心间,度过一个平安、愉悦的清明节。
